“收视反听”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筑基阶段的核心功夫,源于《庄子·人间世》的“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,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”,后被丹道提炼为收敛感官、内观养神的实操法门。其本质是切断外缘干扰,将耗散于外的精神能量(“神”)收回体内,为后续炼化精气神奠定基础。
以下是系统解析:
一、字义与本质
- 收视
- 字面:收束视觉,不逐外色。
- 深层:关闭“眼根”向外攀缘的功能,将心神从视觉刺激中解脱。
- 反听:
- 字面:逆转听觉,不追外声。
- 深层:关闭“耳根”的向外捕捉,将听觉转为向内觉照。
- 终极目标
“神返身中气自回”——通过感官内敛,使离散的神识回归本体,激活先天内息(真气),进入“身心合一”的清净状态。
二、修炼原理
- 感官耗神:
常人90%以上的精神能量通过眼、耳外泄(如刷手机、听杂音),导致“神驰于外,气散于虚”。 - 七窍为贼
《阴符经》称“九窍之邪,在乎三要”(眼耳口),此三窍是精气神泄漏的主要通道。 -
闭合机制
收视反听相当于关闭“能量泄漏阀门”,迫使神识内返,激活体内气机循环(如任督二脉),实现“神气交融”。三、实修方法(渐次深入)
初级:形体外闭
| 步骤 操作要点
| 收视 1. 轻闭双目,眼睑松弛如垂帘。2. 关键:眼球勿用力内压,保持自然平视黑暗状态。3. 若见光色幻象,不追不拒。阻断视觉识神外游
| 反听 1. 双耳似听非听,不主动捕捉外界声音。2. 逐步转为倾听呼吸声或体内微音(如心跳)。3. 禁忌:勿刻意屏蔽声音(越拒越躁)。转化听觉为内觉通道
| 辅助 舌抵上腭(搭鹊桥)以连通任督。 双手结定印或覆膝,放松肩肘。 促进气机内循环
中级:心意内凝
神光内照:
闭目后,将注意力从“眼前黑暗”转向*眉间天心穴(上丹田),想象神光如明月照彻体内。
听之以气:
放弃对具体声音的分别,感知气息在经络中流动的“整体律动”,似听全身细胞呼吸。
口诀心窍
“目虽闭而神在眼,耳虽阖而觉在身”——外闭形窍,内醒觉知。
高级:返归虚无
销泯感官界限:
眼无闭感,耳无听感,五官界限消失,唯余一片混沌清空。
神入气中
意识融入呼吸(或胎息),如盐入水,不分彼此。此时“收视反听”转为神气合一
关键要诀
- 勿执死法:初期需刻意闭目塞听,纯熟后“开眼亦能收视,闹市亦可反听”。
- 重在神凝:外闭是手段,核心是内在神意的凝聚(如摄像头从外转内)。
四、效验层次
- 重在神凝:外闭是手段,核心是内在神意的凝聚(如摄像头从外转内)。
- 初级效验
- 杂念减少,身体发热(神聚生热)。
- 自发闭眼时长增加(神足不思视)。
- 中级效验
- 出现“闭目见白光”(神光初现)。
- 呼吸绵长微细,进入“内听”状态(如闻体内流水声)。
- 高级效验
- 黍珠之光”眉间稳定光明,如烛照暗室。
-
闻中寂静,虽处闹市,如入深谷,万籁不能扰神。
五、常见误区与警示误区 后果 修正方法 紧闭双目 眼压升高,头痛烦躁 眼肌放松,似闭非闭 强制塞听 越拒声越焦躁,神更外驰 接纳声音存在,但心不攀缘 追求幻象 落入魔境,精神紊乱 见光见色不喜不惧,守住虚静 忽略调息 神滞成枯,气机僵死 配合深缓腹式呼吸,以息引神 六、丹经依据
- 《庄子》
“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。”
- 《黄帝内经》
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;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
- 《周易参同契》
“内以养己,安静虚无……原本隐明,内照形躯。”
- 《青华秘文》
“闭目则神归炁穴,收视也;返观则神照性田,反听也。”
总结:性命双修之基
收视反听是:
- 性功”入门——炼己制心,回归清净本体;
- “命功”根基——神返驭气,激发先天真息。
看似闭外窍,实为开内玄。当眼耳鼻舌身意“六根归一”,方见“本来真神”在虚空大定中朗照,此即丹道“逆返先天”的第一步真功夫。
文章标题:丹道收视反听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dfw81.com/post-57.html
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来自洞真山人 !
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用,请随意打赏。
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创作的动力!

微信扫一扫

支付宝扫一扫
- 上一篇:丹道丹法中的凝神入炁穴
- 下一篇:丹道鼎炉
相关文章
- 泥丸宫百会
- 中丹田
- 五气朝元
- 丹道中的搭鹊桥
- 下丹田
- 饮刀圭
- “丹道十二重楼”是道教内丹修炼(即丹道)中的一个重要术语,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具体的生理指涉。 ## 核心含义 1. **字面/生理指涉:** 指人的**喉咙(咽部)**。 2. **象征意义:** 象征内丹修炼过程中,**“气”或“丹药”(精气神凝结之物)** 从下丹田(小腹区域)上升至头部(上丹田)所必须经过的一条**关键通道**。 ## 详细解释 1. **“重楼”的由来:** * 人的喉咙(咽部)由**十二节环状软骨**构成(现代解剖学确认有6-8块软骨板,但传统中医/丹道沿用“十二节”之说)。 * 这些软骨节节相叠,形状如同多层楼
- 丹道鼎炉
- 丹道水火既济
- 丹道丹法中的凝神入炁穴
发表评论: